關於瀨戶內國際藝術祭

14 四月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號稱是全球首次以島嶼為舞台的藝術展覽盛事,整個藝術祭以日本境內位於本州、四國、九州之間「瀨戶內海」的十二個島嶼──直島、豐島、女木島、男木島、小豆島、大島、犬島、本島、沙彌島、高見島、栗島、伊吹島──及位於四國東北方的香川縣高松港周邊作為主要活動區域。

瀨戶內海自古以漁獲豐富著稱,同時也是舟楫往來頻繁的海上交通要道。

本展藝術總監北川富朗 (KitagawaFuramu) 說道:「在日本明治時期之後,瀨戶內海因時空環境變遷,海運航道優勢不再,經濟衰退、環境污染等問題,使得該地區漸漸失去了往日的活力;但瀨戶內海上的每座島嶼皆保留其自然與歷史、文化的優美,希望藉著這項長達三年的「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結合地方政府與民間企業、藝術界三方力量,以自然環境、環保、建築、藝術等議題於此間發酵,再造區域活力。」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 2010」第一屆的舉辦,集結了瀨戶內海如香川縣、高松市、土庄町等地方政府,以及直島福武美術館財團、福武教育文化振興財團等民間力量共同打造。

藝術總監北川富朗則為著名的策展人,已主導 2000 年至 2009 年間共四屆的「大地藝術祭‧ 越後妻有藝術三年展」,十年來成功地將藝術的力量導入至地方民眾的日常生活之中,為當地高齡化社會的生活注入嶄新的活力,也讓藝術成為廢棄空間再利用的最佳觸媒。

第二屆的瀨戶內國際藝術祭以「海的復權」與「希望之海」為主題,隨著全球化和人口減少及老齡化的影響,地方活力衰退,島嶼的特色也正逐漸喪失。 主辦單位期待以美麗的瀨戶內海為舞台,用藝術打造島嶼的活力。

「差事劇團」參與的日本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

13 四月

大地踩街1 (1)

2012年「差事劇團」參與的日本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因為,在冬日豪雪、夏日綠秧、秋日金黃的一個小小的山中聚落:「穴山村」中,「達達創意」的藝術家林舜龍於2009年設置象徵穿越東亞境域的公共藝術作品:「越。境」,將藝術作品帶離了美術館.、博物館或室內收費的(或不收費的)展示空間,從而創造了這件人人可親炙的特定場域 藝術作品(SITE SPECIFIC ARTS)。

 土地與人如何於大地中復甦其生機,並經由<非破壞性創造>尋回自然觀光及生產的契機,是這項計畫最為吸引人且最具說服力的所在。

在這樣的前題下,<差事>運用民間廟會的「大鼓花陣」結合社區劇場中「大布偶戲」的元素,在<大地藝術祭>受到覌眾與主辦單位的熱烈歡迎,並於結幕式中,與日、韓藝術家一同登上NHK的訪談節目中。創造並且落實了如何以「泥土化」為基軸,在國際藝術節的場域中,開展稱之為:流動性 特定場域 劇場 的 行旅劇場。

基於2012在<大地藝術祭>的珍貴經驗。目前,已正式受邀為<2013,瀨戶內海藝術祭>的參與劇團。

未來之翼,海的連結

11 四月

瀨戶內海國際藝術節   參與性表演企劃

從<泥土化>到<國際化>,無疑地是龍應台自去年登上首任文化部長以來,最為關切的總體文化政策;這是「全球」與「在地」联結的重要文化思惟。也可以說,文化經由藝術創作在地的特質為媒介,才得以進到國際傳銷的平台。

台灣島四周環海,長久以來有著豐富的海洋資源。然則,無論是公共藝術或劇場,卻鮮少有以海洋為主軸的藝術表現。這一回,經由國際知名的<瀨戶內海藝術祭>,將以融合台灣在地原生種子所轉化出來的藝術創作,融合廟會儀式的現代劇場,形成與當地居民的互動,就海洋產業復甦或東亞的文化互動,將帶來深遠與長久的影響。

 從<大地藝術祭>到<瀨户內海藝術祭>,從土地到海洋,我們見識到的是:一種以藝術復甦自然生機的涵容。這涵容本身就是一種能量,這能量將我們導引到新視野的國際觀;也同時,讓我們回返到最原初的,對於蘊育這世界的水與土的關切中。

未來之翼:海洋行旅劇場

11 四月

以海洋連結生命

 循著2012,<大地藝術祭>:「遶。境──祈福之旅」的脈絡。2013,<瀨戶內海藝術祭>,以「未來之翼,海的連結」為計畫的主軸。

 十二萬五千年前,人類從非洲起源,從此開始廣泛的遷徙。從陸地,從海洋。海路的遷徙,順應著洋流的走向,沿著赤道逆流,到達印度、馬來半島、菲律賓、澳洲等地,並抵達台灣。再沿著黑潮,一路向北,直到日本。

 2013 年瀨戶內國際藝術祭 差事劇團 的「未來之翼」劇場藝術行動,以海漂植物棋盤腳為創作發想,希望能跨越國家、跨越語言,透過海洋的連結,讓心與心對話。 棋盤腳又名水茄苳,為濱海海漂植物。棋盤腳原生地在菲律賓,隨著海洋漂流到陸地後,著根生長。原本應成為植物生長阻礙的海洋,卻成為棋盤腳繁衍、傳播的助力,隨著洋流漂流於海上,遠至非洲、馬來西亞、澳洲、台灣、沖繩。

 從南洋來的棋盤腳種子,早已超越人類的限制,跨越了文化與國界。帶著原生土地的記憶,靜靜地守護著海岸線,落地、生根。人類的紛爭,在自然的面前,永遠顯得微不足道。

 *海洋:未來之翼的想像

 如果,土地是記憶連結的載體,那麼,海洋將是連結未來想像的界靣。從這樣的想法出發,繼2012年於「大地藝術祭」中,以藝術作品連結儀式與劇場的美好經驗,「差事劇團」所規劃的民眾參與式 行旅劇場(Theatre Of Journey),將於<瀨戶內海藝術祭>中,再次以藝術的表現,創造出和在地民眾密切互動的作品。

 在這個稱作:未來之翼 的海洋劇場計畫中,我們以詩的想像,連結海洋與藝術;而後,再次延伸2012「大地藝術祭」中劇場的民眾參與,以台灣的民間儀式融入在地的海洋祈福中,在藝術祭的現場,形構迎接未來想像的作品與活動。

*跨海連結 與 參與式的劇場

 A/意象大布偶的製作與排練

 藉由台灣民眾的參與,一條條曾穿戴在身上的布料,帶著民眾身體的記憶,被縫製成< 海女神> 及< 千里眼>、< 順風耳> 意象的大布偶。而後,由參與的演員進行排練,在到達瀨戶內海藝術祭的現場後,與當地民眾進行工作坊及排練。

 守護海洋的神祈,帶著台灣的廟會儀式,橫渡海洋,到日本為亞洲的和平祈福。讓人們能在茫茫大海中重拾對藝術、世界、未來的無限想像。

 B/棋盤種子造形的舞台

 在瀨戶內藝術祭開幕的島嶼上,藝術家將設置一巨大的棋盤腳種子,內部將佈置著藝術家旅程的移動紀錄,如海岸線照片、礁石、漂流木等物件,作為整個演出的造形藝術──舞台。

 棋盤腳種子慢慢進入空間,有如來到台灣的廟宇空間。造形藝術舞台的最裡部,< 海女神>、< 千里眼> 及< 順風耳>的巨型布偶將守護著海岸。

 旅行的記憶、與舊船料的航行記憶、再加上舊布料的身體記憶,交織而成這個作品的內在意涵,環境與人的共生共存,濃縮在這一種子船的微型世界中,如一母體,乘載著遠古的能量,孕育著南島的溫暖,即將傳遞出去。

 C/傳統表演藝術的社區融入

 在進入瀨戶內海藝術祭的海域後,登岸的幾次場合中,我們延伸<大地藝術祭>中民間儀式的慶典,並製作以「千里眼」與「順風耳」保護神為主意像的大布偶,與各島的祭典相配合,並與民眾一起進行:「未來之翼.海的連結」的參與性民眾戲劇活動。

 並演出主要的戲碼:<未來之翼>的意象劇場。

 這個過程中,除了儀式與大布偶之外,我們將與各島的居民,舉辦「太極與武術」形像工作坊。用這樣的形像,集合數十.百村民共同在海島與港口,將「太極與武術」,以海洋之風的動態與深深內斂的亞洲身體,轉化為劇場中的「未來之翼」。

形成專業演員與藝術祭社區居民,都可參與的,充滿著對自己的人生,對這世界,對藝術,對未來的想像.。

<未來之翼>演出與在地民眾參與

11 四月

<未來之翼>:演出與在地民眾參與

 面對愈來愈龐大的都市化與現代化的飽合,如何從人類面對宛如茫茫海域的情境中,重新拾回未來之翼的想像。策展人北川富朗) 

 1構想:

 <海的復權>是 策展人北川富朗 為「2013,瀬戶內海國際藝術祭」所訂下的名稱。在這個命名的創意內涵中,北川主要針對的面向:

其一為,海洋自來是人類最初始的故鄉,在他以夏娃的神學,復歸初始人類在海洋聚首,並依海洋為生的史前歷史中,瀨户內海一帶的初民,先是在台灣相會,而後,再遷徙至現在的瀨户內海諸島嶼,是以,我們可以共同追溯海洋之於我們的共通性。

再者,則是歷經現代化的發展趨使下,人們漸次地從海洋離開,前往內陸,在工廠或資本大樓中謀取生存之道。因而,離「洋」就像離「土」一般,成了人們拋棄文化根源的一種表徵。久而久之,我們不再以家園守護的精神,來面對海洋。

在這樣的前題下,<移動的劇場:未來之翼>以融合民間儀式及參與式劇場為出發,將其視作整體<旅行劇場>的一個主要環節,經由儀式的復甦,帶動當地民眾一起來參與此一劇場的跳島旅行表演。

2方案:

 演出計畫從台灣出發之始,<未來之翼>的演員,先將自己轉化為說書人,透過網路與世界各地的人,述說一齣海旅劇場的開場白。

演員將透過的電腦網路,將想像的海上航行視作一場<海洋旅行劇場>,發佈即將發生於瀨户內海島嶼的演出計畫。這同時,演員先行前往各島上與居民完成象徵著海洋之翼的身體開發工作坊。並且,準備好經過轉化的儀式性演出。

從而,在這劇場演出中,形成流動性特定場域劇場(Moving Specific Theatre) 。它透過與居民和觀眾(觀光客)所共同完成的,將會是共同在經過表演轉化的劇場儀式中,為失落的海洋原鄉祈福。

跨越國境演出團隊

10 四月

導演兼演員:鍾喬

鍾喬,苗栗三義人,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差事劇團」創辦人人。劇作家,導演,也是詩人,創作類型有劇本、詩、散文、小說、報導文學。

一九八○中期,投入鹿港反杜邦運動,並在《人間雜誌》寫報導作品;九○年代後,在和菲律賓、南韓等亞洲第三世界與民眾劇場工作者接觸後,成立「差事劇團」,並推動有民眾戲劇性質的社區與市民劇場。

鍾喬的戲劇理念受德國劇作家布萊希特影響甚深;在詩方面,智利詩人聶魯達更熏陶著他的詩人之心。無論是寫詩或劇場演出,他想傳達的主題都是:讓弱勢者能用身體表達,發出自己的聲音。

曾編導小劇場作品2000,《記憶的月台》、2002,《海上旅館》、2003《霧中迷宮》、2004,《潮喑》、2005,《敗金歌劇》、2009《另一件差事》、2011《台北歌手》等。

作品曾受邀前往日本、澳門演出,並赴法國「亞維儂藝術節」演出。劇場相關作品有《邊緣檔案》、《亞洲的吶喊》、《觀眾,請站起來》等文集與劇作集《魔幻帳篷》,小說有《戲中壁》、《阿罩霧將軍》、《雨中的法西斯刑場》,報導文學有《回到人間的現場》等。已出版詩集有《在血泊中航行》、《滾動原鄉》及《靈魂的口袋》及<來到邊境>。

2012,以<遶境.祈福之旅>參與日本<大地藝術祭>;2013,受邀參與日本<瀨戶內海藝術祭>;同年,出版<靠左走:人間差事>一書。

 

演員兼工作坊主持人 之二:李秀珣

最高學歷: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肄業

一般經歷:
1992~1999年 任「江之翠劇團」團員,接受現代戲劇、傳統南北管、及民俗藝陣等訓練;南管戲曲傳習計畫講師。
2000年起,任「石岡媽媽劇團」駐團講師至今。
2000年加入差事劇團,曾參加一人一故事、日本舞踏、義大利喜劇等課程。
2003年石岡媽媽劇團作品《心中的河流》導演。
2003年 「亞太小劇場藝術節」台北、香港、伊朗團隊舞台總監。
2004年 教育劇場「網咖」校園巡迴執行製作
200! 4年南管布袋戲《陳三五娘》演出足鼓樂師。
2004年差事劇團書寫意像系列《金色》導演。
2006年桃園觀音鄉保生社區劇場指導老師。
2007年國際戲劇與教育聯盟第六屆世界年會 石岡媽媽劇團作品「梨花」導演
2006~2008年 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社區劇場推廣計畫」 社區講師。
2008年差事劇團《影的告別》北京、法國亞維農藝術節演出
2009 年 東亞連線暨韓國環境劇場駐村、演出計畫 導演
2010年 差事劇團 草根種藝團 八八災區巡迴演出「金碧村的故事」導演
2012年 南洋姊妹劇團 戲劇講師
2012年 日本 大地藝術節 「大鼓花陣 」演出

社區劇場相關資歷:

921吹鼓吹心靈重建計畫 社區劇場講師
2006 九庄媽文化節 社區劇場講師
台北文山社區大學社區劇場講師
石岡媽媽劇團 駐團 講師
桃園觀音鄉保生社區劇場講師
台南土城鄉音劇場社區劇場示範點講師
嘉義布袋慶和軒社區劇場示範點講師
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講師
台中市何明社區、四張犁協會社區講師
新北市社區劇場種子師資培訓講師

演員兼工作坊主持人 之三: 魏美慧    

自1993年加入江之翠劇場,便開啟了不斷的訓練與學習的生命道路。有:接受氣功、太極拳等身體訓練,積極在台灣民間傳統藝陣以及南管音樂、北管音樂、梨園戲、北管戲等表演藝術中汲取養分;接受民眾劇場的基本課程學習,多次參與日本舞踏工作坊,也曾與印尼舞蹈家學習身體技巧與傳統宮庭舞蹈等等。

演出方面:曾親自參與民間陣頭的展演;以南管音樂、身段動作與舞團、國樂團合作演出;或者擔任舞蹈、劇場的配樂等等。除此外,參與了江之翠劇場自成立至今的所有國內、外展演場次。

並於2003年參與<差事劇團>演出,並擔任社區劇場工作坊主持人。演出內容,主要以南管唱腔、琵琶彈奏以及梨園戲男性角色為主。

近兩年重要演出經歷:2012隨琴園國樂團【大唐音樂傳奇-李暮】於兩岸巡演,負責南管唱腔、琵琶彈奏以及南鼓的演奏;2011參與江之翠劇場<春今卜返>、<朱文走鬼>巡迴演出,負責南管唱腔、琵琶彈奏以及前場演員部分;並參與林文中舞團-小系列作品【小南管】,負責樂師部分,該作品受邀於2012/11日本東京藝術節演出。

演員之四 林美伎 KRISHNA LIN

輔仁大學 英國文學系畢業

梭羅國立印尼藝術大學(ISI Surakarta, Indonesia) 舞蹈系結業

江之翠劇場 / 樂手:

1995年 台北縣立文化中心,《南管遊賞》。

1995年 光復五十「台灣藝術生命力南北大匯演」,金門演出。

1995年 台灣省博物館 亞洲儀式戲曲匯演「尋找亞洲的身體活動」,  大鼓花陣踩街。

1998年「第一屆台北藝術節」,《一紙相思~南管移步遊》。

1998年 連江縣北竿演藝廳、南竿社教館《閩島南管之夜》。

1999年 墨西哥.聖路易.波多斯市(San Luis Potosi)

「第一屆國際民族舞蹈節」,於墨西哥各市鎮巡迴演出。

2000年 新加坡「湘靈社2000國際南音大會唱」。

歡喜扮戲團 / 藝術行政:2001─2002年

差事劇團 / 演員:

2004年 寶藏巖 帳篷劇場《潮喑》。

2004年 華山戶外劇場 【2004Asia meets Asia亞洲相遇】滙演。

2005年 南韓光州【Asian Madang 亞洲廣場】《潮喑》。

2005年 差事劇場【書寫_意象劇場聯演】《印記TAKDIR》擔任編導演。

2006─2008年

梭羅國立印尼藝術大學(ISI Surakarta, Indonesia) 舞蹈系 / 傳統

爪哇宮廷舞

演員之五 林炎秋 簡歷

1963 年生 台南佳里人,18歲時,在好奇驅動下開始跟隨著地方民間武術師父習武。然而,在武術屬於男性空間領域的傳統觀念歧視下,卻堅定了個人學習精進武術的決心。因此贏得武術老前輩們鄭文生、黃榮秋、李金水等讚許,傳授了畢生精進的武術功夫,練就一身詠春拳、梅花拳、羅漢拳、太極推手及各項長短棍、雙刀、大刀等兵器功夫。

在不間斷的武術前輩精進的指導下,民國85年開始擔任武術助理教練。而有感師父經常教誨的話語:「練武術者不可將武術用於無端是非。」

深知教習武術必須兼具著教育的重任。因而在民國87年正式擔任起教練時,即非常重視佳里地區偏差的青少年品行教育的問題,以嚴謹的武術精神與經術栽培並開創青少年參與台灣及國際武術運動的機會。除增廣見聞外,16年來在參與多次國際性或全民運動比賽以來,已創下59金的輝煌成績。

其目的是希望藉著武術推廣全民運動外,同時替佳里地區的青少年創造更多就學、就業的機會。至今,從不間斷。

 音樂設計與執行 羅皓名

<差事劇團 團員> 資深噪音音樂 與 劇場音樂 配音。

1974年生於台湾台中。2008年台大社會系畢業後,以社會音樂專長考進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目前於日本東京大學博士班深造中。

曾在<地下社會>發表重要地下音樂,深獲另類樂界的喝釆;2010年於寶藏巖開村時,於公共藝術作品:<心房>發表重要音樂作品:<噪音x>;緊接著,於2011年繼參與<差事劇團>2009年戲劇作品:<另一件差事>後,並於2011年參與<台北歌手>演出配樂,運用噪音專長於戲劇配樂,深獲各好評。

並於2008年在日本帳蓬劇:<海筆子>台、日合作演出中,執行並創造現場音樂。對於現場音樂演出,具備一定程度的美學涵養,是此次參與演出相具特色的音楽創作人才。